MORE 校企合作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 关于举办2024届综合类专场校园招聘
  • 关于举办2023届综合类专场校园招聘
  • 关于举办2022届综合类专场校园招聘
  • 2019年校园招聘会暨校企合作交流会
  • 2018年校园招聘会暨校企合作交流会
  • 2017年校园招聘会暨校企合作交流会
  • 蓝天技校与嘉悦教育校企共建签约
  • 蓝天技校与东进科技合作签约
  • 蓝天技校引进工业机器人专业共建项
  • 校企合作“奥马班”正式揭牌
  • 校企联手共建“vivo蓝天学子俱乐部
  • 校企合作培养“双创”人才
  • 关于引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启事
  • 海珠创意产业园
  • 广州漫游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 PINGO国际集团
  • 广州市多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MORE 快速导航
    FAST NAVIGATION
  • 校长信箱
  • 社团活动
  • 眼镜考证培训
  • 蓝天电商
  • 学校交通指南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心理健康 >> 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手册
    扫二维码分享

    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手册

    来源:广州市蓝天高级技工学校 | 2011-06-03 15:00:52


    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字,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达13.47%,上涨了5倍。现在总发病人数达1600万人,其中精神分裂者600万人,相当于每60户中即有一例,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加。

    随着我们学校的不断壮大,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学生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我们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相当重要。

    在学生群体当中,值得特殊关注的十二类人主要包括:1.遭遇突发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事故、受到自然或社会以外刺激者;2.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者;3.个人感情受挫者;4.人际关系失调者;5.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社会交往很少,缺乏社会支持者;6.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者;7.家境贫寒、经济负担重、自卑感强烈者;8.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者;9.患有严重心理疾病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10.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心理疾病休学、病情好转又复学者;11.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者;12.转专业、休学、降级或近期遭受处分者。

    很多危机事件在发生之前,当事人的语言或行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迹象,因此是可以察觉并预防的。

    一、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1、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例如一个女人突然跑过来跟你说,她见到了自己死去的老公,而且还跟他聊天呢。这时我们可以判断,她老公已经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啦,所以,这个女人肯定是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形成妄想。比如,搞传销的就是这类型。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2、心理不健康与异常心理的识别

    1)一般性心理问题

    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心理属于正常状态,其表现往往是不良情绪的反应,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这种不良情绪一般由具体事件引起(如无具体事件诱因,则应考虑为异常),持续时间不长(1-2个月)。不良情绪仅限于对一定具体事件的反应而未泛化,且情绪尚能理性控制,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对于这种情况,辅导员应通过耐心的指引疏导和真诚帮助,让其不良情绪得以倾诉和宣泄,基本都可以解决问题。例如,某学生坐在教室里看书时,若有人坐在他身后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他只挑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这种焦躁矛盾的心理严重影响了该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他知道自己的状态不对,也想改变自己,但又不知从何做起,内心一片茫然。

    2)严重性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一般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又被称为可疑神经症: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因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以总结为: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

    痛苦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为两个月,未超过三个月。(超过三个月即神经症)

    精神痛苦较难解决,社会功能受损,工作生活有一定程度影响,但严重程度未达到神经症诊断标准。(神经症:影响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3)神经症

    神经症也称心理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不健全的个性特征是此类疾病的发病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创伤,便会导致神经症的发生。在学生中,发病率最高的主要是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

    案例:某重点综合大学社会科学专业一名女学生,自幼学习上进,记忆力较强,深受老师的器重,每逢市里的一些学科竞赛,学校都推荐她参加,这对她的精神压力很大,她本人对数学兴趣不浓,但是教师仍然很看中她,自己认为这是一种荣誉,是学校老师对自己的器重,也不好违抗。考前一夜没睡,在考场上脑子很乱,原来复习过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了,急得浑身出汗,心慌意乱,勉强交了试卷,考试成绩失败。从此以后出现了睡眠障碍。
       
    考上大学以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不及格,在中学学习时数学就不是强项,对数学不感兴趣,因而报考了社会科学专业,没想到这个系也要学习数理统计,数学和统计学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都要学,这就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到期末复习考试临近期间就紧张焦虑,还伴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神经症与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区分的重点——心理冲突的性质。 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两种。常形与变形的区分有两个标准: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是否能区分开道德与不道德)、是否与现实有直接联系。如一个同学捡到钱包后,在上交与不上交中矛盾,这就与现实事件直接联系,并能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这就是常形。如一个人整天想着是该吃饭还是不吃饭,与现实事件无直接联系,并且无法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这就是变形。心理冲突如是常形,就可能是一般、严重心理问题,最多是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如是变形,就可能是神经症。

    4)人格障碍

    人格,通俗地讲,就是人的个性。在学校阶段,学生的人格特征在遗传和后天因素影响下已基本形成。一般说来,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系统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有人格障碍的学生一般能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智能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但由于缺乏对自身人格的自知,常与周围人发生冲突,但很难从错误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加以纠正。如有的学生看问题比较偏执,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正确的,并且固执己见,不听从他人的意见。

    5)重性精神病

    重性精神病最为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作为精神病中最严重、最复杂的一种,不仅表现有幻觉、妄想、思维破裂等重精神病的症状,而且在各种心理活动之间、心理活动与现实之间,都表现出分裂和不协调的状况。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期,患者丧失其工作和学习能力;如果治疗不及时和彻底,可以因为反复的发作而最终导致精神的衰竭。

    综上,我们可以把心理诊断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诊断结果按严重程度做如此划分: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神经症——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其中,重性精神病和神经症为异常心理状态,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为不健康心理状态。心理正常、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

    文本框:

     

     

     

     

     

     

     

     

     

     

     

    二、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傲。自傲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自傲者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处处表现自己,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炫耀自己、对他人容易指责和怪罪,挑三捡四,盛气凌人。好象自己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别人全是缺点没优点。自傲不仅会导致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社会适应不良,而且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们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消除学生的自傲心理:

    首先我们要优化和改进教育方式,老师要改变和防止过于娇宠、保护乃至放纵的教育方式,以避免学生产生一种盲目的优越感和骄傲情绪。同时,要教育和引导自傲学生积极、平等地与人交往,团结和帮助同学,克服和改正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要培育他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品质,使其能够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与特长的基础上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其次要矫正认知偏差。自傲心理主要源于学生的认知偏差,因此改变他们的不良认知,帮助其形成正确认知是预防和改变自傲心理的一条根本途径。实践中,除了采用认知技术给予辅导外,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辅导学生的认知一是正确认识自我。指导自傲的学生要不断反省自我,全面客观地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在认识自我时,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做到扬长避短。二是正确同他人比较。自傲的学生需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将周围的人作为“自知”的镜子,在正确同他人对照、比较中反省和认识自己。三是宽容和接纳他人。自傲的学生不能过于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和接纳别人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因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就视为低劣、无能或感到不足为伍。另外,宽容和接纳他人还包括要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人,做到共同进步和发展。四是学会正确归因。为了消除盲目的自我欣赏,自傲的学生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进行正确、全面地分析。在遭遇失败时,要检查自己是否有欠缺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因素;在获得成功时,要能够看到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他人的帮助,不能将成绩一味地归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此外,我们亦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矫正学生的自傲心理。如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组织者可设计相关的团体活动,通过有效的团体互动促使这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学会如何尊重、体谅和关心他人的需要,消除骄傲自大和目中无人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案例:乐乐去找辅导老师时一点也不快乐,一副愁容满面、十分烦恼的样子。

    “老师,我很痛苦,我快要烦死了。你能帮帮我吗?”一进门,她就皱着眉急促地问道,显得有些不太礼貌。   

    “别着急,你慢慢说,我会尽力帮助你的。”辅导员亲切地答道。

    乐乐是个独生女,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某机关的干部,爷爷、奶奶和父母对她倍加宠爱,可谓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此前还没遇到过不如意的事。乐乐也很聪明、能干,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现在的大一,学习成绩始终非常优秀,并且还一直担任班长或团支书。因此她也总是能够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得到每位老师的喜爱,可谓是老师和班里的宠儿。可是进入学校以来,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她感到自己在班上没有权威了。自己作为团支书每次开会安排活动时,许多同学都不愿听她的话,有时候老师也故意跟自己作对,好像都不再喜欢自己了,总跟自己争论问题,每次弄得很不开心。总之乐乐认为,最近所有人都在跟自己过不去。

    听了乐乐的一番牢骚和抱怨,辅导员对她的问题已稍有眉目。老师很理解地说道:“你一直是个很优秀的学生,家人、老师、同学都喜欢你,你也很开心快乐,但最近却感觉一切都变了,所以你很伤心苦恼。”

    “是呀,以前他们简直是众星捧月般对我,可现在他们都有些冷漠了,我高中的同学也不怎么跟我来往了,我感觉身边没了朋友。”

    “众星捧月般?”老师重复道。

    “嗯,以前我特有权威,他们都得听我的。”可以看出,她很自信,但这种自信带着股傲气。

    “为什么都得听你的呢?”老师问道。

    “因为我聪明、有能力呀。我做事情从不用他们掺合,他们都太笨头笨脑的了,只会碍事,我一个人就万事大吉。”她的话里充满了咄咄逼人的高傲和自负。

    “那他们都听你的,信服你的一切安排?”

    “是啊。尽管他们有时也有意见,但每次最后还是都照我的安排做了。”

    “你平时跟同学交往密切吗?比如,课下交流多不多?”

    “这……我忙得很,又是学习又是班委的,跟他们谈心聊天的机会很少。”

    “那你如何得知他们真得很信服你的组织领导呢?”

    “你是说他们并不赞同我的做法?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有这种可能,难怪他们现在越来越不听我的了。”

    “或许你并不很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一贯自作主张,不愿听他们的意见,他们或许心里已经很是恼火了,会不会啊?。”

    “或许是吧,上次我还为了春游的事情跟同学吵起来了呢。我可能真有些自以为是,不太尊重大家的意见。”她说话的语气有些软了下来,接着她又有些疑惑地说:“不过,他们能行吗?他们有许多是农村来的,都没见过多少世面呀。”

    “你认为农村的孩子就比不上城里孩子聪明?”

    “是有点这样想的。不过……,班里有几个农村考上来的同学成绩还是很优秀的,老师也很喜欢他们。班上有特长的同学也不少。我现在感觉我的想法可能有点片面了,我或许应该多听听同学们的建议,说不定他们有更好的设想。老师,是这样吗?。”

    “对,他们也有许多值得你学习借鉴的地方乐乐的领悟能力很强,辅导员充分肯定了她的进步。

    “是的,我平时只认为自己最行,把别人的好处和优点都忘了。”

    “你能认识到这一点我很高兴。我想你已经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吧。”

    “以后我一定会多与大家交流沟通,团结大家一起把班里的事情做好,我还要多向同学们学习。”师生都会心地笑了。

    之后,乐乐与同学的联系增多了,合作增加了,现在的乐乐变得快乐了,而且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好评。 

    2、自卑。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或认为自己其貌不扬,担心被人歧视;或认为自己天资愚钝,将来不能成器,对未来缺乏自信;或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担心被人看不起等等。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在他们身上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并出现自鄙、自怨、自馁、自弃等心理现象。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案例:张某,男,18岁,重点工科学校一年级学生。来自农村,自幼勤奋刻苦,成绩优秀。考入学校后,由于城乡环境的差异,他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动作,以至风度上都不能与城里来的同学相比,内心产生了“先天不如人”的自卑感,但同时也有不甘心、不服气的思想,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开始失眠了!百般无奈,他鼓起勇气来寻求心理咨询

    陈某,女,18岁,重点工科学校一年级学生。她是一名委培生(入学分数低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由地方某单位委托代培,毕业后回委培单位工作),自己错误的认为,委培生低人一等,因而情绪低沉,自卑感很重。

    张某很爽快地老师交谈起来:“老师,我可以和您谈谈吗?”

    “当然可以。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尽管谈,我们可以为你保密。这是咨询员应遵守的原则。”

    “我来自农村。农村孩子上学不易,我自幼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很好,好不容易考上了重点学校,全家人、全村人都为我高兴。可是来到学校以后,我并不高兴,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你学习成绩很好,怎么说处处不如人呢?”

    “光学习好不行,其他方面不如人也会让人看不起。”

    “你觉得哪些方面不如人呢?”

    “满口的家乡话常引同学们发笑,穿着、举止动作都显得土里土气;我上中学时学校不重视体育,现在上体育课时自己的动作显得很笨拙,觉得很难堪,又没什么业余爱好和文艺才能,在宿舍聊起天来城市同学侃侃而谈,人家见多识广知道的很多,自己没见过什么世面说起话来笨嘴拙舌,常常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自己觉得很丢脸。我有一种先天不如人的感觉,很自卑。但我又不甘心如此,于是拼命学习,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补偿其他方面的不足。我深怕考试失败,那就证明了自己真是先天不如人。老师,我每天拼命地学习,但有时并学不进去,总是惶惶不可终日,学习时注意力也不集中,生怕考不好。现在我晚上很难入睡,白天又看不进去书。我该怎么办呢?”

    陈某向老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近来情绪特别低落,因为是委培生(入学分数低于高考录取分数线)感到很自卑。刚入学时这种感觉不太明显,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弄得我心情很不好,自卑感越来越重。我所在班级共有五名女生,其中有两个是委培生,我们两个委培生住在一起关系比较好,但我总觉得另外三个女生瞧不起我。有一次她们就从我身边走过也不理我、在路上碰见也不打招呼,我觉得很生气,同时又很自卑,心里说:谁让你是委培生呢?我与周围宿舍的同学关系处得还不错,但有时在与人交往时一想到我是委培生就立刻情绪低落什么也不想干了。我在中学时性格很开朗,学习也不错,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可是现在这种处境使我很心烦,最近总是晚上睡不好,白天昏沉沉,前几天制图课考试我只考了60分,这样下去我真害怕期末考试会通不过,我现在特别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

    这两位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前一位学生为了维护自尊心,对自己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自我期望值过高,使得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降低,于是出现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体验。而来访者陈某,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但与她交谈中可以了解到,她对自己在新集体中的位置还没有完全从心理上接受,中学时一个学习好,性格开朗,受人喜爱的学生,来到学校后变成一个非常一般的甚至是比较差的(来访者自己认为)学生,强烈的反差使她的自我评价失真,导致不能与同学正常地交往,过分敏感、多心,人际关系不协调,又加剧了他心理的不平衡。

    这两位学生都有自卑心理,因此在咨询中我们着重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自信心。对第一位学生,我们着重帮助他正确地对待由于城乡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同学之间的差别,既要承认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存在的一些不如城市学生的地方,如知识面窄、外语水平低等,但又应看到这些差距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的,更应看到农村学生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等长处。既要通过进一步地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更应该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学习能力,坦然地接受自己尽了最大努力而取得的成绩,这样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在良好的心境中从容地参加考试,发挥出自己最佳水平,争取理想的成绩。

    对第二位学生我们着重帮助她分析自己的长处,通过交谈,她认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许多优点;比如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等,同时也指出她所在的系入学分数是全校比较高的系之一,因此同班同学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去与他们攀比,这样做只会带来新的烦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排除“我是委培生”的不良心理暗示,克服敏感的个性弱点,主动与同学交往。

    3、虚荣。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指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帮助学生克服虚荣心时候,首先要教导学生做到自尊自重,做人起码要诚实、正直,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其次是要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再就是正确对待舆论,虚荣心与自尊心是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该案例中的女生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理,这种现象在学校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通过对来访学生的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情绪障碍

    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及时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

    1、焦虑。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

    焦虑不仅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而且也是其他心理障碍共有的因素,如抑郁症与恐惧。焦虑是作为一种情绪感受,可以通过身体特征体现出来,如肌肉紧张、出汗、嘴唇干裂和眩晕等,焦虑也伴随认知成分,通过由多种成分构成,主要是以为将来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由于焦虑与恐惧、担心、惊慌等相关,也有人将担心看作焦虑的认知成分。

    焦虑是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焦虑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焦虑只是矛盾、冲突的外显,借此作为防御机制以避免那更深层次的困扰。

    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三是与情感有关的焦虑,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心引起焦虑。

    对有焦虑情绪的学生进行了帮助和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根据学生的具体症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情绪。如果学生的焦虑症状与某些确定的情境有关,那么,我们可通过运用“情境分析”,来找出学生的焦虑症状是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然后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患者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如果学生的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也就是不与某种特定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学生的总体紧张水平。另外,由于有的学生在焦虑时经常表现出无助感,所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来提高学生面对各种情境的信心。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个性中的优点与缺点,进一步了解自己在个性特征的强项和弱项,有意识地克服敏感多疑,顾虑重重、情绪不稳定等弱点,培养和训练豁达大度的个性。

    附: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系统脱敏法的程序是逐渐加大刺激的程度,当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案例一:小宋,女,某学校一年级学生,因为考试焦虑而进行咨询。自述从高一的时候开始对考试紧张、焦虑,每次考试来临的时候便开始坐卧不安。虽然每次考试前都会很积极的复习功课,每次考试也都能考得不错,但仍然每到考试就紧张,一听要考试了便觉得很惴惴不安。老是担心自己在考试时会出问题,强迫自己抓紧时间看书、复习,课间不敢出去休息很久,虽然这样,但是效率并不高,到考试前的一天或考前的几天,就会突然拉肚子,浑身不舒服。现在快要到期末考试了,小宋想到这些就害怕,怕自己再出现这样的现象,影响考试。自己试过深呼吸放松法,在感觉紧张的时候进行深呼吸,但效果很小。当事人很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咨询员能帮她改变这种状况。

        咨询员在听她述说的时候,给她以充分的理解和共情,以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就她以前的学习情况及第一次出现考试焦虑表现时的情况进行了询问,请她具体的讲一下,她谈到,自己从小就很好强,自上幼儿园以来在学校的表现就一直很好,深得家长和周围邻居的好评。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每次考了好成绩或者获得什么奖励家人就会对她表扬,在亲戚朋友中夸奖,邻居、亲戚、朋友拿她来做教育孩子的榜样。初中时她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学,之后考上了市重点高中。高一开始的时候,她像以往一样学习,进高中后的第一次测验考试成绩出来后,她突然发现自己的成绩在班中仅仅属于中等偏上,不再是以前的前几名。她有些担心,便加倍努力,同时她也知道很多同学的成绩都很好,平时大家学习都很努力。这时小宋开始担心自己考得不如同学好,就抓紧复习,可是到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她感觉到了紧张,坐在考场中发抖,手心出汗。考完就想肯定考砸了,此后几天持续紧张,虽然最终考得还不错,但此后每次考试都焦虑,紧张。这种情况,缘于她以前的成功经历,到一个竞争更大的环境中以后,害怕失败,害怕由此失去父母及亲朋的认同,就这点咨询员用合理情绪疗法跟她谈了一下。引导她正确的认识考试,以及与亲朋的关系。

        之后,随着咨询的深入,第二次,咨询员给她解释系统脱敏法的一些原理及大致方法,然后开始教她放松的方法。首先请她以最舒服的方式做好,然后按照由头到脚的顺序逐渐进行放松。咨询员与其一起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进行放松,开始时让肌肉紧张,之后放松,全身器官都紧张、放松之后,让小宋自己做一次。咨询师在旁边指导,直到她能掌握要领为止。这次结束的时候,咨询员给她一个作业,即每天做两次全身放松练习,并记录下持续时间。接下来的咨询中,检查作业完成情况,随后让她进行了放松训练。之后,要求她列出所有的与考试有关的能引起她焦虑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她列出了以下几个:

    1)坐在考场中,等待老师发试卷。

    2)试卷发到手中,做之前浏览全部考题时。

    3)做题时听到其他同学写字的唰唰声。

    4)考试前几天老师宣布要考试时。

    5)考试前一夜想考试的事时。

    6)走在去教室参加考试的路上。

    7)走进教室,坐下。

    8)考试后等待结果。

        针对这些事件,咨询员要求她对每一件事引起她焦虑的程度进行1—8等级划分。并按引起焦虑程度的等极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事件。她把这些事件这样排了起来:

    4)考试前几天老师宣布要考试时。            1

    5)考试前一夜想考试的事时。                  2

    6)走在去教室参加考试的路上。               3

    8)考试后等待结果。                              4

    7)走进教室,坐下。                              5

    1)坐在考场中,等待老师发试卷。            6

    2)试卷发到手中,做之前浏览全部考题时。7

    3)做题时听到其他同学写字的唰唰声。    8

    接下来便进入分级系统脱敏时间,首先,让其进入放松状态,然后根据咨询员对老师宣布考试情况的讲述: “现在你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学习,老师走进来了,她走上讲台,宣布下一周进行一次各科考试”进行想象,并对这一想象情景保持30秒左右。当她感到紧张时提醒其放松,然后继续这一情景的想象。如此反复,直到她在想象这一情景是不会感到紧张为止。这次咨询结束后仍要求她将放松训练作为作业。

        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按照上述步骤,在放松的同时每次就一两个情景进行想象。保证每个情景在想象时能忍受一小时左右不感到紧张。当在想象第一个事件即“坐在考场中,等待老师发试卷”时,小宋的紧张度好像比较强烈一点,虽经反复练习还是有些紧张,因此,在这一步时,咨询员及时调整了进程,退回去巩固前一步的效果。然后再接下去做下一个情景的想象放松训练。最后一个情景进行训练完之后,咨询差不多结束了。

    3、抑郁。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并且对所有活动失去信心、兴趣,渴望一个人独居;抑郁也伴随着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认知改变可以是一般性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或者遇事很难做出决定,在思考中可能有更多的心境转变,比如消极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等。因此,抑郁的人很难回忆起美好的记忆,并不适当地责备自己,认为他人更消极地看待自己,对未来感到悲观;与此同时,还伴随身体症状,如常常乏力,起床变得困难,更严重时睡眠方式都将改变,睡得太多或者早晨醒得太早,并且不能再次入睡,也可能出现饮食紊乱,吃得过多或过少,随之而来的体重激增或剧减。

    一般来说,抑郁多发生在性格内向,好孤僻、敏感多疑、依赖性强、不爱交际,生活遭遇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学生身上。那些不喜欢所学专业,或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的学生也会产生抑郁情绪。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压抑的心情

    兴趣或快乐减退

    消极的自我观念:自我抱怨与负罪感

    体重激增或剧减

    睡眠困扰(很难入睡或早睡来)

    易激动或行动迟缓

    注意力不集中

    想死或自杀

    抑郁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近年来,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大量产生,在西方国家,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例如认知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大量研究证实,单独心理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都不如同时使用两者的治疗效果好。

    以下主要介绍一下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根据国外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心理治疗适合于轻度抑郁症或经过药物治疗后抑郁程度减轻的患者,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经过心理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的处理或帮助后可以得到治愈或缓解。如美国曾作过一项大样本的随访研究,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病人的有效率为60% - 80%。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起因是一定的心理应激,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施以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心理治疗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疏导与渲泄

    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抑郁症患者多数都由一定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如工作、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严重受挫等,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他们来到咨询师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达痛苦,吐露心声,但又顾虑重重,咨询师应该做的是除了为患者提供宽松、保密的环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热情地接纳患者,给予患者一定的指导和劝解,帮助其解决现实的困难,同时应倾听他们的痛苦,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明确生活的动机, 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 改变不良的认知

    从心理的角度看,抑郁症的深层问题是患者的病理性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它导致了患者的感知错误,促使其情感及行为异常,当然也影响到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形成心身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这种病理性认知模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如患者对自身、对以往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前途总是负性评价,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过去一无是处,前途一片灰暗。在对具体的人际交往或学习工作及生活上,患者常任意推断,过分概括,放大或缩小,选择性注意,二分法思维非此即彼,个人化“揽错”于己 等。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认知是决定其情绪和行为的内在因素。认知治疗是通过医生帮助患者辨认这些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亲自用事实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等方法,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镜”引导患者走出“云雾山中”,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 使患者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看待世界,预测未来,抑郁症也就从根本上得以治愈。

    3 接受现实,积级行动

    要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应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痛苦,自己按本身应有的“生的欲望”积极的行动。行动是去做你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具有建设性的活动。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 经反复实践再行动再成功再喜悦,以这种良性循环替代失败与痛苦的恶性循环。

    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改进抑郁的重要措施。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家人、朋友、同事的精神支持,经常与其谈心,密切朋友关系,将有助于病情康复。通过社会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可以说,社会支持是比物质帮助有效得多的“灵丹妙药”!

    案例:下面是一位学生谈了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刚上学校时,有些不习惯,不过我适应能力还算好,不觉的很生疏,我与班里的同学相处还比较好,大家对我的印象还不错,可是我却总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干什么事情总是没有精神,情绪很不稳定,尤其是这几天,大家都在复习,我看到大家都在读书,我就不想看书,觉得很难受,甚至有点痛恨她们在读书。我也和从前的同学说我现在的情况,他们劝我说,学校和中学是不同的,没有必要被别人左右,不要管别人如何学习,你只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可是我发现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我经常一个人行动,上课,自习,吃饭,有活动我总是一个人,我觉得一个人很自在,不受约束,当然我不是很孤僻,我也和大家交流,只是从前习惯了独处。而且我们宿舍五个人,俩人一对,正好我一个,我们平时相处也不错,大家都是好人,我们也没有什么矛盾,我们还是学校的四星级宿舍。我发现我自己还有个问题,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吃东西。常常是一个人在这个食堂吃过,又跑到另一个去吃,然后再到超市买一大堆饼干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回宿舍吃,我觉得我近乎疯狂,不可理喻,我就想让胃撑满,有时近于疼痛,好像这样我会得到快感和满足,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我就想不停的吃下去,什么都不要想。

        但是我发现这种发泄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首先是钱的问题,在上个学期,我买的东西还不是很贵,还有些自制力,次数也不是很多,希望自己会改过来。但是这个学期我发现自己反而变本加厉,表现为:买的东西越来越贵,次数越来越多,好像越贵才越刺激,才越满足。但我家里并不是能承受的起,我觉得对不起父母,因而自责。但是越是这样,我就越想放纵自己。好像有两个我在作斗争,一个让我恢复理智,另一个在让我奢侈,让我放纵。而我总是屈服于后者。

        另一个问题是我长胖了,我知道这是一个女孩子很敏感的问题,我也不例外。其实我很注重自己的外表,希望自己精干,但是我现在长了十斤。我常常在晚上吃东西,不睡觉,有时候还偷偷摸摸,一直到吃完为止,或者直到胃口实在受不了,就去睡觉,第二天,当我清醒之后,我会照镜子,看看自己圆滚滚的肚皮,我会想我到底干了些什么,我怎么这样,我好像不是我了,不想接受自己的样子。可是下一次我又克制不住自己。

        我从前尝试过节食减肥,的确瘦了不少,但是我发现我对什么都馋了,而且刻意寻找东西吃,不是因为饿,而是为了一种满足感,而且经常没有节制,吃起来不停。我的胃已经出现问题,一吃多了就吐,估计是胃炎。可我还是常常控制不住自己。

        我把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上,这样我的生活不规律,学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我觉得生活学习一团糟,对什么都很没有信心,也许这就是我情绪不稳定,对什么都没兴趣的原因吧。我觉得我对不起很多人,对不起所有对我有期望的人,父母、同学,师长,包括我自己,可是我还是很难控制我自己的情绪,我觉得我好像有两种人格在厮杀。我很害怕,但是不知该如何做……

    这是一例以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兴趣减退、体重剧增、消极的自我观念、注意力不集中,通过面谈以及对她以往生活经历的追踪,发现核心问题仍然是情绪问题,表现为通过吃缓解其心理压力与焦虑,尽管已经认识到问题,但却控制不住。在咨询中首先要向患者解释抑郁症的特征,消除患者对于抑郁症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正确认识心理、社会因素与危机。其次是要从认知上改变对自身、以往经历以及自己前途的负性评价,树立对未来的自信心。再就是用社会支持疗法,让患者的同学、朋友、亲人多给予关心和鼓励,经常和其谈心,帮助患者克服贪食的习惯,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4、愤怒。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至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愤怒是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如有的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而恼羞成怒;有的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如此种种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的好激动、易动怒的不良情绪特点,在一些学生身上时有体现。这种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对于容易激动愤怒的学生, 我们可以教导其用换位思考的办法,在心理学上叫“心理移位”。当学生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对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后,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我的感受会是如何呢?”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于理解别人,有利于抑制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蔓延,这是避免易怒心理行为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案例:这是一位大一女生的自述:“我来自一个并不富有但也比较宽裕的家庭,父亲非常爱我,但在我童年中,发生过重大创伤性生活事件,自从这件事发生后,我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很多人们确信不移的比如友谊、爱情等,我想通过努力学习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摆脱童年生活的阴影,来到学校后,看到同学们都快乐无忧地生活着,长久潜藏于心的愤怒悄悄地滋长着,我不知道如何化解与排解这种情绪,便经常翻同学的书柜和床位,将他们正在看的参考书藏起来,我并不是为了看书而是看到他们焦虑、着急的样子,我内在的愤怒便找到了渲泻的口,这样我还不解气,我将同学的存折悄悄取出,并将钱全部花掉以化解我心中的愤怒。”

        这位女同学在童年遭受的挫折与伤害,因为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支持,在她升入学校后中,她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她潜在的愤怒并没有得到升华与缓解而是压抑起来,并寻找适当的机会进行发泄。首先我们可以运用“心理移位”法,启发该女同学,让其设身处地的体会一下同学们丢东西以后焦急的心情,从而了解同学的感受,以抑止自己不良心态的蔓延。其次,和该同学一起回忆小时候的痛苦经历,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帮助其宣泄当时的愤怒和痛苦,以彻底解决其愤怒产生的根源。再就是如果自己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宣泄自己的情绪。

    5、嫉妒。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产生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等。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克服嫉妒,首先要教导学生开阔视野,开阔心胸,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客观规律。其次要学会转移注意力,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学习生活真正充实起来,嫉妒的毒素就不会滋生、蔓延。再就是要学习欣赏别人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四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待人处事常常以我为中心,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案例: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三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学校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我们可以用认知领悟疗法,让小B认识到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其次是要努力提高自己,案例中小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小A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那么,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而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得满满的,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6、冷漠。冷漠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都相无动于衷。具体表现为:凡事漠不关心、冷淡、退让的消极情绪体验。如有的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集体和同学态度冷淡,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国家大事等漠然置之,似乎自己已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于是,把自己游离于社会群体之外,独来独往,对各种刺激无动于衷。这种冷漠的情绪状态,多是压抑内心情感情绪的一种消极逃避反应。具有这种情绪的人从表面上看虽表现为平静、冷漠,但内心却往往有强烈的痛苦、孤寂和压抑感。如果学生长时间地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巨大的心理能量无法释放,超过了一定限度时,就会以排山倒海的形式爆发出来,致使心理平衡遭到破坏,影响身心健康。

    冷漠与退缩一样,是一种消极情绪的内化而非外显的行为,事实上,冷漠比攻击更可怕。冷漠会带来责任感的下降、生活意义的缺失与自我价值的放弃。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消极情绪体验。冷漠的形成多数与人生重大生活事件与重要丧失有关,也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有关。造成学生冷漠心态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理想和和信念幻灭。应该说,每一个青少年当他们跨入一个新的校园时,都是充满热情、有所追求的。但是,他们学校中学习、生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多种多样的、来自各个方面的阴暗面,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解的事,这时候,处于心理半成熟期的他们便会在心理产生众多的矛盾、冲突和动摇,戴上有色眼镜看整个社会,于是整个的热情便在灰色眼镜的覆盖下消失了,理想和信念便随之消散。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确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善于全面地、科学地观察事物,从本质上去理解问题,把熄灭了的理想和信念的重新竖立起来。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其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地表现自己。冷漠心常常是因为累受挫折而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所致,因此,要消除这种怀疑,除了正确地评价自己以外,还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循序渐进地增进其自信心,逐步克服其冷漠的心态。

    案例:一女生曾这样认为:自我一出生,父母就教我与人竞争,别人会弹琴,我也得会弹,别人会跳舞,我也得会跳,别人考试第二我得第一,比来比去,虽然上了学校,但我觉得好没意思,父母真不该把我带到这个社会来。所以平时这个女生表情平淡呆板,行动无生气,懒散,对他人的奋斗进取精神不理解。

    该女生冷漠的形成与其生活经历有关,由于一直处于一种竞争的心态下,并且每次竞争几乎都已胜利告终,发现比来比去毫无意义,进而用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应对周围的一切,帮助该女生克服冷漠最根本的是改变认知,让其发现生活的意义,发现自我的价值,改变长此以往形成的对人生消极的看法;从行为上,要多鼓励其积极投身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融入到集体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提升。

    四、学习障碍

    对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占重要位置。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等。

    1、学习动机不当。学习动机不当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这二者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动机过强的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奖励动机过强,学习强度过大。

    案例一:我是一位来自山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业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上学校后,忽然感到心中茫然,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候想到辍学在家的妹妹和年迈的父母我也恨自己不争气,可我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马马虎虎,盲无目的,上课打不起精神,我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而是因为实在没劲才去上网聊天打游戏。

    案例二:我今年已经大三了,一直优秀的我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当然这也与家庭的期望有关,父母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严传身教下,我从小就知道努力与奋斗。在学校,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生涯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成绩要拔尖,英语二年级通过国家六级和托福考试,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好准备;三年级入党,使自己的政治生命有所昄依;与此同时锻炼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于是,在学校我像一只陀螺飞速运转着,珍惜学校的分分秒秒,因为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我却发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我忽然怀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感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在失落,甚至多年积累的自信也受到挑战,对未来,我忽然担心起来,我该如何办?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因为学习动机不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不同的是前者是因为学习动机不足,后来是由于成就动机过强造成的。

    学习动机不当的调节:学习动机不足的调整。首先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学校的目标,重新规划学业与人生;二是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特别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三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学习动机过强的调节。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质,制订恰当的学业目标与学业期望,调整成就动机,与此同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二是转换表面的学习动机为深层学习动机,淡化外在奖励特别是学业成就的诱因,正确对待荣誉与学业成绩;三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坚持不懈,便会取得预期效果。

    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是人类学习的前提,没有注意,就没有学生的学习。注意在学生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表现。一是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二是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三是参加活动如体育运动或看一场电影后,久久沉浸在情节的回忆之中。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青年时期发展任务多,因而导致压力与心理冲突加剧,特别是由于恋爱、性幻想等更容易引发注意力问题;二是生活事件导致心理应激,如重要丧失、考试失败、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困难、评优失败、失恋、宿舍关系失和等造成的思想负担重,精力分散;三是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焦虑过低,缺少压力与紧迫感。

    注意力不集中的自我调节。首先是学会注意力转移,遇到生活应激事件与挫折,能够尽快从中解脱出来;二是适当强化学习动机,保持适当的学习压力与学习焦虑,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保持旺盛的精力;四是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自我监控。

    3、考试焦虑。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是一种非常状态,要求考生的头脑清醒、情绪稳定。考试焦虑是一种严重影响考试水平发挥的情绪反应。考试是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求胜心切,加重了心理负担,求胜动机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致使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会破坏知识之间的联系,妨碍了对知识的调动与提取,而记忆的暂时中断往往会加重焦虑情绪,从而加深考生对考试成绩得失的忧虑,于时导致恶性循环,容易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在焦虑的状态下,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等。

    考试焦虑的调节。一是要有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要教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二是要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三是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四是学会放松。放松有许多方法,我们介绍几种放松的方法:(1)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2)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3)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二是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五、人际障碍

    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其实大家渴望友谊和交往,有着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但有一些还是不愿意向周围同学说,而是深深埋在心底,长期的积郁,再加上学业负担的压力,使学生的人际适应力下降。因此,和其他人群相比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

    在这里,列举一些典型的案例,以此来说明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孤独型

         特点:此类型学生的特点是基本不与同伴进行交往,进而不能解决交往中产生的问题,视同伴交往为畏途。从个性特征上来说,此类型的学生通常比较孤僻、冷漠或者害羞,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是这类学生的主要交往障碍。
      案例:小张,男,某技工学校三年级学生,在学校三年中,由于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被同学称为“隐形人”,老师几次与其联系想对其访谈都遭到冷淡拒绝。据小张的同学反映,他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谈,也不爱与人分享或者帮助别人。一位比较了解小张的同学说,他在家乡是成绩领先的佼佼者,到了学校以后,很多同学比自己见识广、能力强,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失落感,再加上原本内向的性格,导致了现在的同伴交往孤独障碍。
      成因:孤僻和冷漠。同伴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中。而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则认为人是自私的、不可信赖的,因而现实中与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独来独往。由于不相信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所以这部分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主动参与或很少参与群体活动,进而导致“自我孤立”。害羞和内向。害羞内向是指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正常的交往行为。同伴交往强调同学间的主动交流和积极行为,但具有害羞心理的人由于羞怯和缺乏自信,不善于交往,在同伴交往中常处于被动地位,属于容易被集体遗忘的群体,进而导致“被动孤立”。

    对策: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工作。解决此类型同伴交往障碍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让这些同学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创造其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其在“实战交往”中学会合作、包容、共享与帮助等积极交往方式。特别对于害羞、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敢于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开始,逐步推进到与不是太熟悉的乃至完全陌生的人问话、叙谈和共事,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强化。
      同伴的帮助与谅解。这一点也是纠正其不良交往方式的重要因素,要取得其他同学的理解,用集体的包容和努力争取此类型学生从孤独和自闭中走出来,迎接友情的美好和合作的幸福。

    2完美型

    特点:此类型学生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他们主观上对同伴交往期望过高。而这种高期望容易造成失望的心理,因而一旦出现不顺,对其影响是长期的,甚至会出现逃避现实的倾向。

    案例:小李,男,某学校二年级学生,校BBS某栏目版主,学习成绩较差,整日泡在网上,沉迷虚拟世界的交往,写得一手愤世嫉俗的潇洒文字,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与论坛上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喝酒,娱乐,是个典型的逃避现实的“愤青”。拿小李自己的话来说,现实中周围的同学都太不“完美”,太“俗”,和他们交往太“难,找不到心灵契合的知己,而在网上遇到的朋友是能与自己在精神交流的合得来的“真”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发泄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郁闷”,远离现实中“俗人”的纷扰。

    成因:这样的学生其实骨子里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他们眼里,自己在同伴交往中的感受最重要,一旦现实中遇到的同伴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要求,就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却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目前,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多,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同伴关系,过分维护自己,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带有片面、简单化的倾向,从而为自己的同伴交往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对策: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对待此类型的学生,要使他们懂得同伴交往的现实性与平等性,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的标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在与对方交往动机中,都含有肯定自我的成分,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选择能肯定其自我感的人,因此我们不妨试着真诚地肯定对方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扩大自己交际圈,开阔自己的世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在社会行为中,凡是利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均可称为助人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以利人为生活目标者,称为利他主义。一个只专注于自己需要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心中装有他人,才能跳出自我狭小的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他人。

    3情绪型

    特点:在同伴交往障碍的四大分类中,情绪型包括的内容是最复杂的,它包括自卑、嫉妒、猜疑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同伴交往障碍。此类型的学生通常不只单纯的怀有一种不良情绪,而是几种不良情绪混杂在一起,导致其出现较为严重的同伴交往障碍,如紧张、焦虑、不信任他人、嫉妒他人等等。

    案例:小黄,女,某学校二年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较差,但同宿舍的几位室友家庭条件较好,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她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与嫉妒感,为了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吃好,穿好,玩好,她疯狂的打工、做家教,挣来的钱全部用来买名牌衣服和生活用品,而且经常借债买这些物品,一度被同学们誉为“购物狂”。频繁的打工影响了学业,上个学期的考试她有两门补考,一门重修。她在访谈中坦诚的说,自己根本控制不了买东西的欲望,每当看到别人穿着高档的衣服,生活幸福的样子,她就感到心理不平衡,怀疑别人都看不起她。

    成因:自卑情绪。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卑表现为自我评价低,缺乏安全感。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而自卑,还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健康和学习状况而自卑,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并且过分在意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嫉妒情绪。嫉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复合情绪。学生非常看重自己同别人的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弱点或遭遇挫折后,为了维护自尊,往往不愿与人交往。

    猜疑情绪。信任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石。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对策:克服自卑感,自尊自爱。学校校园是一个汇聚莘莘学子的地方,大家带着不一样的背景经历走到一起,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与那些城市的孩子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对待此类型的学生,应当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意识到人生更重要的意义是自尊自爱以及自我真正价值的实现,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如勤奋、朴实等,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理解尊重,宽容体谅。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言行不伤及自己的自尊心。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观的维护倾向。 学生迫切渴望人际交往,但这是需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交际双方只有相互理解和宽容,才能消除彼此的戒备心理,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4厌恶型

    特点:此类型学生的特点是厌恶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喜欢和同学交往,不善言谈、交往不主动,他们一般离家较近,回家是他们逃避学校人际困扰的途径。

    案例:小苏,女,某学校一年级学生,本地人,相貌平平,成绩一般,跟同学关系较差,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就申请了走读,除了上课和考试基本不与同学有任何交往,她表示自己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生活会感觉不自在,而且学校里的同学来自大江南北,生活习惯与个性有很大不同,自己难以适应。平常她的最大娱乐就是在家里上网,因为在虚拟世界里的交往比较有安全感

    成因:恐惧情绪。交往恐惧是以焦虑、自闭为主要性的综合心理障碍。有些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合,言谈流畅,交往自如,可一旦被要求与陌生人交谈或作公众发言,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和害怕,语无伦次。由于现在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学生们容易沉迷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

    疏离感。从进校时起,学生就不得不离开家庭,与旧朋友分别,需要逐渐适应与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文化和成长背景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新的友谊和归属感尚未建立之前,许多学生具有较高的孤独感,时常感到身陷孤零,倍受冷落和缺乏关爱。

    对策:加强接触,适应环境。此类型的学生个性往往都比较封闭内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此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纠正他们不正确的个性,尽量创造他们与同学相处的机会。还可以传授给他们一些实际可行的人际交往技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交友小组训练等方法,能够有效干预大他们的交往行为和显著改善其同伴交往关系。

    学校、家长、自我的共同配合。同伴交往是个学生通向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学生在学校中,不仅仅是要学业有成,更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与人交往,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社会,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这个过程需要学校、家长、自我的重视与共同配合,改变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内心意识,并不断为之努力。

    以上案例可以说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种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能力,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恋爱心理障碍

    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困扰,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1、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认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学生辅导员应鼓励其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和排列一下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及特征,并学着变换一下思维方式,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比较,以增强自己、悦纳自己。

    2、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这种恋爱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并缺乏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更证实了他们性心理发育滞后于性心理的成熟。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遇到这样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其自然。

    在线客服
    学校地址: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帽岭路40号 邮政编码:511365
    招生热线电话:020-82866388 020-82863088
    Copyright@ 广州市蓝天高级技工学校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04319号